第(3/3)页 但是目前精通新算学的,只有四哥。 太学和国子监那些算学博士,只能算是粗通。 朕总不可能让一位总理大臣亲自下去到各县讲学吧?” 欧阳修听到赵祯此话,沉声道:“官家,一家的学问推广起来很难,唯有变成大家的学问,才能广泛的传授下去。 所以官家不该因为一家学问,搁置了县学和府学的设立。 臣以为,当先设立县学和府学,将现有的能推广的学科,纳入到其中。 随后再将算学等新的学科慢慢的添加进去。” 赵祯幽幽的道:“朕也知道这个道理,朕就怕县学和府学设立以后,再添新的学科,县学和府学里的那些先生不会答应。 他们要是借此闹事的话,那威力可比豪门大户要厉害多。 朕到时候也不好处理。” 欧阳修听到此话,皱起了眉头,沉吟了再三以后,欧阳修咬牙道:“那就在府学之上再设立国学。国学直接由朝廷统管,国学内设立新的学科,并且设立科考。但凡是不能通过科考的,一律不许入国学。 不入国学,终身不能出仕。 地方上的府学、县学的人想让他们的学生出仕,就必须设立新的学科。 不然考不进国学。” 赵祯和寇季对视了一眼,赵祯对欧阳修道:“如此一来,学生们所要学习的时间,恐怕就会变得很长。” 欧阳修沉声道:“五岁发蒙入蒙学,十一岁入县学,十四岁入府学,十七入国学,刚刚好。” 赵祯和寇季又对视了一眼,二人眼中皆流露出了一丝笑意。 欧阳修见此,心头一跳。 他有种中计了的感觉。 他觉得赵祯和寇季恐怕早有设立国学的心思,只是没说,他们在等一个冤大头上门,说出此事,然后好将得罪人的骂名揽过去。 自己貌似就是那个冤大头。 赵祯笑着问寇季,“四哥觉得如何?” 寇季笑着道:“臣觉得欧阳修言之有理。” 赵祯点着头道:“那就照欧阳爱卿说的办,此事就交给欧阳爱卿了。” 欧阳修脸色有点苦。 耳听着二人如同演戏一般的对话,他可以确定自己中计了。 寇季看出了欧阳修的心思,笑着道:“放宽心,骂名不需要你背。只不过教化是千年大计,必须持之以恒的去推行。 我在汴京城待的时间不会太长,官家也不可能时时刻刻将目光放在教化上,所以需要有个人时时刻刻盯着此事。 等到推行新学科的时候,我会以我的名义推行。 别人要骂也是骂我,骂不到你身上。 你只需要帮我和官家多盯着点此事即可。 此外,多去国子监转转,看看能不能说服贾昌朝出任教化部主部。 他是一个很有成为大学问家潜力的人,天圣字典的编撰,他功不可没。 他对教化也十分重视,所以由他出任教化部主部,应该会有所成就。” 欧阳修听到此处,心里松了一口气,他十分坦荡的苦笑道:“下官是真的担心会被天下的读书人给骂死。” 寇季失笑道:“你以为一个简单的国学就能逼得那些人服软?在新的学门没有彻底打开局面之前,各书院的山长,估计都是由精通六经的大儒充任。 他们要是犯了脾气,可以拿命拼。 所以仅仅靠着国学,挡不住他们。” 一直在旁边没有说话的范仲淹沉声开口道:“官家和总理大臣打算在科举上考新学?” 欧阳修一脸惊容。 将新学纳入科举体系,其影响可比改制大多了。 统御了科举数百年的六经,突然要跟刚刚出来的新学一同上考场,那些苦读六经的大儒和读书人能容忍? 寇季瞥了范仲淹和欧阳修一眼,淡然笑道:“我知道你们担心什么,我就问你们一个问题。一个不精通算学的人,如何在资事院为官?” 范仲淹和欧阳修陷入到了沉默。 范仲淹身为资事院的大院事,他十分清楚如今资事院的账目有多繁杂,掌控的钱财有多少。 一个不精通算学、不精通账目、不精通资事院政务的人,根本没办法在资事院做官。 算学,只是在资事院为官的一个最简单的要求。 若是连这个都不能满足,那入了资事院,就是一个灾难。 一个小小的错误的决定,或者是一个小小的账目上的疏漏,很有可能就会让朝廷损失大量的钱财。 欧阳修虽然没有在资事院任职,但是他和范仲淹关系不错,经常会从范仲淹口中听到资事院的一些政务。 他大致知道资事院如今掌管的钱财有多庞大,也知道资事院如今的账目有多繁杂。 不精通算学和账目的人,入了资事院,只能干一些跑腿打杂的活。 当官、当主官,那就是害人。 寇季见二人不言语,继续问道:“一个不通刑律的人,如何在刑法司做官?” 欧阳修和范仲淹二人闻言,依旧没有说话。 寇季坦言道:“你们也是担任过地方官的,你们应该明白,账目、刑律等等,必须要由精通的人去主持。 不精通的人去了,就会被蒙蔽。 朝廷每年因为不精通各项政务,被下属蒙骗的官员比比皆是。 我们以后选官,不能再依照六经去选官。 一些要求极强的官职,就必须由精通的人去坐。 所以往科举中添加新的东西,势在必行。 我们不仅得往科举里面添加新的东西,还得做到将选出来的官员安排到他们合适的位置上去。 如此,朝廷才能做到政令通达,少出现疏漏。” 第(3/3)页